MongoDB Sharded Cluster 原理

如果你还不了解 MongoDB Sharded cluster,可以先看文档认识一下

MongoDB · 特性分析· Sharding原理与应用 - 图1

什么时候考虑用 Sharded cluster?

当你考虑使用 Sharded cluster 时,通常是要解决如下2个问题

  1. 存储容量受单机限制,即磁盘资源遭遇瓶颈。
  2. 读写能力受单机限制(读能力也可以在复制集里加 secondary 节点来扩展),可能是 CPU、内存或者网卡等资源遭遇瓶颈,导致读写能力无法扩展。

如果你没有遇到上述问题,使用 MongoDB 复制集就足够了,管理维护上比 Sharded cluster 要简单很多。

如何确定 shard、mongos 数量?

当你决定要使用 Sharded cluster 时,问题来了,应该部署多少个 shard、多少个 mongos?这个问题首富已经指点过我们,『先定一个小目标,比如先部署上1000个 shard』,然后根据需求逐步扩展。

回到正题,shard、mongos 的数量归根结底是由应用需求决定,如果你使用 sharding 只是解决 『海量数据存储』的问题,访问并不多,那么很简单,假设你单个 shard 能存储 M, 需要的存储总量是 N。

  1. numberOfShards = N / M / 0.75 (假设容量水位线为75%)
  2. numberOfMongos = 2+ (因为对访问要求不高,至少部署2 mongos 做高可用即可)

如果你使用 sharding 是解决高并发写入(或读取)数据的问题,总的数据量其实很小,这时你部署的 shard、mongos 要能满足读写性能需求,而容量上则不是考量的重点。假设单个 shard 最大 qps 为 M,单个 mongos 最大 qps 为 Ms,需要总的 qps 为 N。 (注:mongos、mongod 的服务能力,需要用户根据访问特性来实测得出)

  1. numberOfShards = Q * / M * / 0.75 (假设负载水位线为75%)
  2. numberOfMongos = Q * / Ms / 0.75

如果sharding 要解决上述2个问题,则按需求更高的指标来预估;以上估算是基于sharded cluster 里数据及请求都均匀分布的理想情况,但实际情况下,分布可能并不均衡,这里引入一个『不均衡系数 D』的概念(个人 YY 的,非通用概念),意思是系统里『数据(或请求)分布最多的 shard 是平均值的 D 倍』,实际需要的 shard、mongos 数量,在上述预估上再乘上『不均衡系数 D』。

而为了让系统的负载分布尽量均匀,就需要合理的选择 shard key。

如何选择shard key ?

MongoDB Sharded cluster 支持2种分片方式,各有优劣

  • 范围分片,通常能很好的支持基于 shard key的范围查询
  • Hash 分片,通常能将写入均衡分布到各个 shard

上述2种分片策略都不能解决的问题包括

  1. shard key 取值范围太小(low cardinality),比如将数据中心作为 shard key,而数据中心通常不会很多,分片的效果肯定不好。
  2. shard key 某个值的文档特别多,这样导致单个 chunk 特别大(及 jumbo chunk),会影响chunk 迁移及负载均衡。
  3. 根据非 shard key 进行查询、更新操作都会变成 scatter-gather 查询,影响效率。

好的 shard key 应该拥有如下特性:

  • key 分布足够离散 (sufficient cardinality)
  • 写请求均匀分布 (evenly distributed write)
  • 尽量避免 scatter-gather 查询 (targeted read)

举个例子,某物联网应用使用 MongoDB Sharded cluster 存储『海量设备』的『工作日志』,假设设备数量在百万级别,设备每10s向 MongoDB汇报一次日志数据,日志包含deviceId,timestamp 信息,应用最常见的查询请求是『查询某个设备某个时间内的日志信息』。(读者可以自行预估下,这个量级,无论从写入还是数据量上看,都应该使用 Sharding,以便能水平扩张)。

  • 方案1: 时间戳作为 shard key,范围分片
    • Bad
    • 新的写入都是连续的时间戳,都会请求到同一个 shard,写分布不均
    • 根据 deviceId 的查询会分散到所有 shard 上查询,效率低
  • 方案2: 时间戳作为 shard key,hash 分片
    • Bad
    • 写入能均分到多个 shard
    • 根据 deviceId 的查询会分散到所有 shard 上查询,效率低
  • 方案3:deviceId 作为 shardKey,hash分片(如果 id 没有明显的规则,范围分片也一样)
    • Bad
    • 写入能均分到多个 shard
    • 同一个 deviceId 对应的数据无法进一步细分,只能分散到同一个 chunk,会造成 jumbo chunk
    • 根据 deviceId的查询只请求到单个 shard,不足的时,请求路由到单个 shard 后,根据时间戳的范围查询需要全表扫描并排序
  • 方案4:(deviceId, 时间戳)组合起来作为 shardKey,范围分片(Better)
    • Good
    • 写入能均分到多个 shard
    • 同一个 deviceId 的数据能根据时间戳进一步分散到多个chunk
    • 根据 deviceId 查询时间范围的数据,能直接利用(deviceId, 时间戳)复合索引来完成。

关于jumbo chunk及 chunk size

jumbo chunk 的意思是chunk『太大或者文档太多』 且无法分裂。

  1. If MongoDB cannot split a chunk that exceeds the specified chunk size or contains a number of documents that exceeds the max, MongoDB labels the chunk as jumbo.

MongoDB 默认的 chunk size 为64MB,如果 chunk 超过64MB 并且不能分裂(比如所有文档 的 shard key 都相同),则会被标记为jumbo chunk ,balancer 不会迁移这样的 chunk,从而可能导致负载不均衡,应尽量避免。

一旦出现了 jumbo chunk,如果对负载均衡要求不高,不去关注也没啥影响,并不会影响到数据的读写访问。如果一定要处理,可以尝试如下方法

  1. 对 jumbo chunk 进行 split,一旦 split 成功,mongos 会自动清除 jumbo 标记。
  2. 对于不可再分的 chunk,如果该 chunk 已不再是 jumbo chunk,可以尝试手动清除chunk 的 jumbo 标记(注意先备份下 config 数据库,以免误操作导致 config 库损坏)。
  3. 最后的办法,调大 chunk size,当 chunk 大小不再超过 chunk size 时,jumbo 标记最终会被清理,但这个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随着数据的写入仍然会再出现 jumbo chunk,根本的解决办法还是合理的规划 shard key。

关于 chunk size 如何设置的问题,绝大部分情况下,请直接使用默认 chunk size ,以下场景可能需要调整 chunk size(取值在1-1024之间)。

  • 迁移时 IO 负载太大,可以尝试设置更小的 chunk size
  • 测试时,为了方便验证效果,设置较小的 chunk size
  • 初始 chunk size 设置不合适,导致出现大量 jumbo chunk,影响负载均衡,此时可以尝试调大 chunk size
  • 将『未分片的集合』转换为『分片集合』,如果集合容量太大,可能需要(数据量达到T 级别才有可能遇到)调大 chunk size 才能转换成功。参考Sharding Existing Collection Data Size

Tag aware sharding

Tag aware sharding 是 Sharded cluster 很有用的一个特性,允许用户自定义一些 chunk 的分布规则。Tag aware sharding 原理如下

  1. sh.addShardTag() 给shard 设置标签 A
  2. sh.addTagRange() 给集合的某个 chunk 范围设置标签 A,最终 MongoDB 会保证设置标签 A 的 chunk 范围(或该范围的超集)分布设置了标签 A 的 shard 上。

Tag aware sharding可应用在如下场景

  • 将部署在不同机房的 shard 设置『机房标签』,将不同 chunk 范围的数据分布到指定的机房
  • 将服务能力不通的 shard 设置『服务等级标签』,将更多的 chunk分散到服务能力更前的 shard 上去。

使用 Tag aware sharding 需要注意是, chunk 分配到对应标签的 shard 上『不是立即完成,而是在不断 insert、update 后触发 split、moveChunk后逐步完成的,并且需要保证 balancer 是开启的』。所以你可能会观察到,在设置了 tag range 后一段时间后,写入仍然没有分布到tag 相同的 shard 上去。

关于负载均衡

MongoDB Sharded cluster 的自动负载均衡目前是由 mongos 的后台线程来做的,并且每个集合同一时刻只能有一个迁移任务,负载均衡主要根据集合在各个 shard 上 chunk 的数量来决定的,相差超过一定阈值(跟 chunk 总数量相关)就会触发chunk迁移。

负载均衡默认是开启的,为了避免 chunk 迁移影响到线上业务,可以通过设置迁移执行窗口,比如只允许凌晨2:00-6:00期间进行迁移。

  1. use config
  2. db.settings.update(
  3. { _id: "balancer" },
  4. { $set: { activeWindow : { start : "02:00", stop : "06:00" } } },
  5. { upsert: true }
  6. )

另外,在进行 sharding 备份时(通过 mongos 或者单独备份config server 和所有 shard),需要停止负载均衡,以免备份出来的数据出现状态不一致问题。

  1. sh.stopBalancer()

moveChunk 归档设置

使用3.0及以前版本的 Sharded cluster 可能会遇到一个问题,停止写入数据后,数据目录里的磁盘空间占用还会一直增加。

上述行为是由sharding.archiveMovedChunks配置项决定的,该配置项在3.0及以前的版本默认为 true,即在move chunk 时,源 shard 会将迁移的 chunk 数据归档一份在数据目录里,当出现问题时,可用于恢复。也就是说,chunk 发生迁移时,源节点上的空间并没有释放出来,而目标节点又占用了新的空间。

在3.2版本,该配置项默认值也被设置为 false,默认不会对 moveChunk 的数据在源 shard 上归档。

recoverShardingState 设置

使用 MongoDB Sharded cluster 时,还可能遇到一个问题,就是启动 shard后,shard 不能正常服务,『Primary 上调用 ismaster 时,结果却为 true,也无法正常执行其他命令』,其状态类似如下:

  1. mongo-9003:PRIMARY> db.isMaster()
  2. {
  3. "hosts" : [
  4. "host1:9003",
  5. "host2:9003",
  6. "host3:9003"
  7. ],
  8. "setName" : "mongo-9003",
  9. "setVersion" : 9,
  10. "ismaster" : false, // primary 的 ismaster 为 false???
  11. "secondary" : true,
  12. "primary" : "host1:9003",
  13. "me" : "host1:9003",
  14. "electionId" : ObjectId("57c7e62d218e9216c70aa3cf"),
  15. "maxBsonObjectSize" : 16777216,
  16. "maxMessageSizeBytes" : 48000000,
  17. "maxWriteBatchSize" : 1000,
  18. "localTime" : ISODate("2016-09-01T12:29:27.113Z"),
  19. "maxWireVersion" : 4,
  20. "minWireVersion" : 0,
  21. "ok" : 1
  22. }

查看其错误日志,会发现 shard 一直无法连接上 config server,上述行为是由 sharding.recoverShardingState 选项决定,默认为 true,也就是说,shard 启动时,其会连接 config server 进行 sharding 状态的一些初始化,而如果 config server 连不上,初始化工作就一直无法完成,导致 shard 状态不正常。

有同学在将 Sharded cluster 所有节点都迁移到新的主机上时遇到了上述问题,因为 config server 的信息发生变化了,而 shard 启动时还会连接之前的 config server,通过在启动命令行加上 --setParameter recoverShardingState=false来启动 shard 就能恢复正常了。

上述默认设计的确有些不合理,config server 的异常不应该去影响 shard,而且最终的问题的表象也很不明确,在3.4大版本里,MongoDB 也会对这块进行修改,去掉这个参数,默认不会有 recoverShardingState 的逻辑,具体参考 SERVER-24465

要关注的问题好多,hold 不住怎么破?

阿里云已经推出了MongoDB 云数据库服务,帮助广大开发者解决 MongoDB 运维管理的所有问题,让开发者专注于业务开发。MongoDB 云数据库 目前已支持三节点高可用复制集,Sharded cluster 的功能正在紧锣密鼓的研发中,敬请关注。

使用 MongoDB sharding 遇到问题欢迎到 云栖社区MongoDB 中文社区 一块交流探讨。

参考资料

原文:http://mysql.taobao.org/monthly/2016/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