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QL语句
CRUD
CREATE TABLE
CREATE TABLE `user` (
`id` INT AUTO_INCREMENT,
`name` VARCHAR (20),
PRIMARY KEY (`id`)
);
VARCHAR记得指定长度。
UPDATE
UPDATE 表名称 SET 列名称 = 新值 WHERE 列名称 = 某值
INSERT
INSERT INTO 表名称 VALUES (值1, 值2,....)
INSERT INTO table_name (列1, 列2,...) VALUES (值1, 值2,....)
DELETE
DELETE FROM 表名称 WHERE 列名称 = 值
修改表结构
ALTER TABLE table_name add column_name datatype
ALTER TABLE table_name drop COLUMN column_name
ALTER TABLE table_name modify COLUMN column_name datatype
MySQL SQL 查询语句执行顺序
- (7) - SELECT
- (8) - DISTINCT
- (1) - FROM
- (3) -
JOIN - (2) - ON
- (4) - WHERE
- (5) - GROUP BY
- (6) - HAVING
- (9) - ORDER BY
- (10 - LIMIT
关于 SQL 语句的执行顺序,有三个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
- FROM 才是 SQL 语句执行的第一步,并非 SELECT。 数据库在执行 SQL 语句的第一步是将数据从硬盘加载到数据缓冲区中,以便对这些数据进行操作。
- SELECT 是在大部分语句执行了之后才执行的,严格的说是在 FROM 和 GROUP BY 之后执行的。理解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这就是你不能在 WHERE 中使用在 SELECT 中设定别名的字段作为判断条件的原因。
- 无论在语法上还是在执行顺序上, UNION 总是排在在 ORDER BY 之前。很多人认为每个 UNION 段都能使用 ORDER BY 排序,但是根据 SQL 语言标准和各个数据库 SQL 的执行差异来看,这并不是真的。尽管某些数据库允许 SQL 语句对子查询(subqueries)或者派生表(derived tables)进行排序,但是这并不说明这个排序在 UNION 操作过后仍保持排序后的顺序。
虽然SQL的逻辑查询是根据上述进行查询,但是数据库也许并不会完全按照逻辑查询处理的方式来进行查询。MYSQL数据库有两个组件 Parser
(分析SQL语句)和 Optimizer
(优化)。
从官方手册上看,可以理解为, MySQL
采用了基于开销的优化器,以确定处理查询的最解方式,也就是说执行查询之前,都会先选择一条自以为最优的方案,然后执行这个方案来获取结果。在很多情况下, MySQL
能够计算最佳的可能查询计划,但在某些情况下, MySQL
没有关于数据的足够信息,或者是提供太多的相关数据信息,估测就不那么友好了。
存在索引的情况下,优化器优先使用条件用到索引且最优的方案。当 sql 条件有多个索引可以选择,mysql 优化器将直接使用效率最高的索引执行。
子查询
子查询按使用场合分:
- 作为主查询的结果数据:
select c1,(select f1 from tab2) as f11 from tab1
; #这里子查询应该只有一个数据(一行一列,标量子查询) - 作为主查询的条件数据:
select c1 from tab1 where c1 in (select f1 from tab2)
; #这里子查询可以是多个数据(多行一列,列子查询,以及标量子查询,实际上行子查询也可能,但极少) - 作为主查询的来源数据:
select c1 from (select f1 as c1, f2 from tab2) as t2
; #这里子查询可以是任意查询结果(表子查询)。
权限分配
grant select,insert on userdb.userinfo to'zhangsan'@'localhost'
模糊查询
%:表示任意0个或多个字符。可匹配任意类型和长度的字符,有些情况下若是中文,请使用两个百分号(%%)表示。
select * from test where text like '%1%';
_ : 表示任意单个字符。匹配单个任意字符,它常用来限制表达式的字符长度语句。
--倒数第三个字符为 1 ,且最小长度为 5
select * from test where text like '__%1__';
当前内容版权归 Hayden Yang 或其关联方所有,如需对内容或内容相关联开源项目进行关注与资助,请访问 Hayden Ya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