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服务
金融活动影响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目前涉及货币、证券、保险、抵押、捐赠等诸多行业。通过金融交易,可以优化社会资源运转效率,实现资源使用的最优化。可以说,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离不开金融交易。
交易本质上交换的是价值的所属权。为了完成一些贵重资产(例如房产、车辆)的交易,往往需要依靠中介和担保机构,不仅过程繁琐,而且手续费用高昂。之所以需要第三方机构介入,是因为交易双方无法充分信任对方提供的信息。一方面,证明所属权只能通过相关机构开具的证明材料,存在造假风险;另一方面,交换过程手续繁琐,存在篡改和错误的风险。
为了确保金融交易的可靠完成,出现了第三方担保机构这样的角色。它们通过提供信任保障服务,提高了社会整体经济活动的效率。但现有的第三方中介机制往往存在成本高、时间周期长、流程复杂、容易出错等缺陷。因此,金融领域长期存在提高交易效率的迫切需求。
区块链技术可以为金融服务提供有效、可信的所属权证明,以及相当可靠的合约确保机制。
数字货币
银行从角色上,一般分为中央银行(央行)和普通银行。
中央银行的两大职能是“促进宏观经济稳定”和“维护金融稳定”(《金融的本质》,本·伯南克(Ben Bernanke),中信出版社,2014 年出版),主要手段就是管理各种证券和利率。央行的存在,为整个社会的金融体系提供了最终的信用担保。
普通银行业则往往基于央行的信用,作为中介和担保方,来协助完成多方的金融交易。
银行活动主要包括发行货币、完成存贷款等功能。为了保障货币价值稳定,发行机构必须能时时刻刻保证交易的可靠性和确定性。为了做到这一点,传统的金融系统设计了复杂的安全流程,采用了极为复杂的软件和硬件方案,其建设和维护成本都十分昂贵。即便如此,这些系统仍然存在诸多缺陷,每年都会出现安全攻击和金融欺诈事件。此外,交易过程还常常需要经由额外的支付企业进行处理。这些实际上都增大了交易成本。
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的数字货币的出现,对货币的研究和实践都提出了新的启发,被认为有可能促使这一领域发生革命性变化。
除了众所周知的比特币等数字货币实验之外,还有诸多金融机构进行了有意义的尝试,尤其是各国进行的法定数字货币研究,具备越来越多的实践意义。
中国人民银行投入区块链研究
2016 年,中国人民银行对外发布消息,称深入研究了数字货币涉及的相关技术,包括区块链技术、移动支付、可信可控云计算、密码算法、安全芯片等,被认为积极关注区块链技术的发展。
实际上,央行对于区块链技术的研究很早便已开展。
2014 年,央行成立发行数字货币的专门研究小组对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货币进行研究,次年形成研究报告。
2016 年 1 月 20 日,央行专门组织了“数字货币研讨会”,邀请了业内的区块链技术专家就数字货币发行的总体框架、演进、以及国家加密货币等话题进行了研讨。会后,发布对我国银行业数字货币的战略性发展思路,提出要早日发行数字货币,并利用数字货币相关技术来打击金融犯罪活动。
2016 年 12 月,央行成立数字货币研究所。初步公开设计为“由央行主导,在保持实物现金发行的同时发行以加密算法为基础的数字货币,M0(流通中的现金)的一部分由数字货币构成。为充分保障数字货币的安全性,发行者可采用安全芯片为载体来保护密钥和算法运算过程的安全”。
2018 年 7 月,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在联合国国际电信联盟(ITU)会议上发表了关于法定数字货币双层架构的主题演讲。
2020 年 4 月,央行通过农行账户在多地测试其数字货币钱包应用,支持扫码支付、汇款、收付款和离线支付功能。同年,高盛报告《Reinventing the Yuan for the Digital Age》中预测,未来十年内央行数字货币用户将达到 10 亿人,年度支付额预计达到 19 万亿。
目前,中央银行与国家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共同维护分布式账本系统,试验直接发行和管理数字货币,作为流通现金的一种补充形式。一旦全面实施,将对现有的支付清算体系,特别商业银行产生重大影响。数字货币由于其电子属性,在发行和防伪方面成本都优于已有的纸质货币。另外,相对信用卡等支付手段,数字现金很难被盗用,大大降低了管理成本。同时也要注意到由银行发行数字货币在匿名程度、点对点直接支付、利息计算等方面仍有待商榷,并且可能对现有商业银行产生较大冲击。
加拿大银行提出新的数字货币
2016 年 6 月,加拿大央行公开正在开发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版加拿大元(名称为 CAD 币),以允许用户使用加元来兑换该数字货币。经过验证的对手方将会处理货币交易;另外,如果需要,银行将保留销毁 CAD 币的权利。
发行 CAD 币是更大的一个探索型科技项目 Jasper 的一部分。除了加拿大央行外,据悉,蒙特利尔银行、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加拿大皇家银行、加拿大丰业银行、多伦多道明银行等多家机构也都参与了该项目。Jasper 项目的目标是希望评估分布式账本技术对金融基础设施的变革潜力。通过在大额支付系统的概念验证,认为在基于分布式账本的金融基础设施中应重视监管能力;另外,虽然分布式支付系统并不能降低运营风险,但在与更广泛的金融基础设施进行合作互动时,有助于实现规模效益,实现全行业的效率提升。
金融时报:Canada experiments with digital dollar on blockchain,2016-06-16。
英国央行实现 RSCoin
英国央行(英格兰银行)在数字货币方面进展十分突出,已经实现了基于分布式账本平台的数字货币原型系统——RSCoin。旨在强化本国经济及国际贸易。
RSCoin目标是提供一个由中央银行控制的、可扩展的数字货币,采用了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双层链架构、改进版的两阶段提交(Two Phase Commitment),以及多链之间的交叉验证机制。该货币由中央银行发行,交易机构维护底层账本,并定期提交给中央银行。因为该系统主要是央行和下属银行之间使用,通过提前建立一定的信任基础和采用分片机制,可以提供较好的处理性能(单记账机构可以达到2000笔每秒)。RSCoin理论上可以作为面向全社会的支付手段,但技术和监管细节上需要进一步完善。
英国央行对 RSCoin 进行了推广,希望能尽快普及该数字货币,以带来节约经济成本、促进经济发展的效果。同时,英国央行认为,数字货币相对传统货币更适合国际贸易等场景,同时理论上具备成为各国货币兑换媒介的潜力。
支付清结算业务
支付和清结算是现代金融行业十分重要的操作。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支付清结算业务系统的效率也在不断提高。但当资金的清算涉及到多个交易主体和多个认证环节时效率仍然不高,特别涉及到跨境多方交易等场景时。
区块链技术在处理交易时即确保了交易记录的不可篡改性和对交易结果的有效确认,有望节约清结算的人力和时间成本,降低机构间的争议,提高自动化处理效率。
SWIFT 完成跨银行的分布式账本验证
2018 年 3 月,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完成了涉及到 34 家银行的分布式账本验证。验证重点关注基于超级账本项目的分布式账本技术能否满足监管、安全、隐私性等方面的需求。验证表明分布式账本技术可以满足自动化的资产管理需求,为未来多银行间合作提供重要支撑。
SWIFT 研发中心负责人 Damien Vanderveken 称:“验证进行得相当好,证实了分布式账本技术的巨大进展,尤其是超级账本 Fabric 项目 1.0(The PoC went extremely well, proving the fantastic progress that has been made with DLT and the Hyperledger Fabric 1.0 in particular)”。
IBM 构建全球支付网络
TODO: https://www.coindesk.com/ibm-signs-6-banks-to-issue-stablecoins-and-use-stellars-xlm-cryptocurrency
2018 年 8 月,IBM 推出了基于区块链的全球支付解决方案 —— WorldWire,该网络使用 Stellar 协议,可以实现在数秒钟之内完成跨境支付的清结算。
IBM 认为该新型支付解决方案可以很好的接入已有的支付系统,并且有能力支持包括法币、数字资产、稳定币等资产的支付,所有交易存储在账本上,可以持久保留。
目前,该支付网络上已经实现了与美元挂钩的稳定币,IBM 正在与多家国际银行(巴西布拉德斯科银行、釜山银行等)合作,计划增加更多类型的稳定币支持。
巴克莱银行用区块链进行国际贸易结算
在国际贸易活动中,买卖双方可能互不信任。因此需要银行作为买卖双方的保证人,代为收款交单,并以银行信用代替商业信用。
区块链可以为信用证交易参与方提供共同账本,允许银行和其它参与方拥有经过确认的共同交易记录并据此履约,从而降低风险和成本。
2016 年 9 月,英国巴克莱银行用区块链技术完成了一笔国际贸易的结算,贸易金额 10 万美元,出口商品是爱尔兰农场出产的芝士和黄油,进口商是位于离岸群岛塞舌尔的一家贸易商。结算用时不到 4 小时,而传统采用信用证方式做此类结算需要 7 到 10 天。
在这笔贸易背后,区块链提供了记账和交易处理系统,替代了传统信用证结算过程中占用大量人力和时间的审单、制单、电报或邮寄等流程。
中国邮储银行在核心业务系统中使用区块链
2016 年 10 月,中国邮储银行宣布携手 IBM 推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资产托管系统,是中国银行业首次将区块链技术成功应用于核心业务系统。
新的业务系统免去了重复的信用校验过程,将原有业务环节缩短了约 60-80% 的时间,提高了信用交易的效率。
多家银行合作推出信用证区块链
2017 年 7 月,民生银行、中信银行、中国银行和苏宁银行基于超级账本技术推出了首家基于区块链的信用证业务平台。该业务上线当日交易额即达到了 1 亿人民币,目前,每天交易额在十亿量级。该系统与传统的信用证结算不同,没有使用 SWIFT 代码,而是使用独创的信用证交换系统。
基于区块链技术,不仅大幅降低了成本,还提高了交易效率和安全性。当然,如何与已有的基于 SWIFT 系统的国际业务打通,将是该平台面临的挑战之一。
蚂蚁金服推出区块链跨境汇款服务
2018 年 6 月 25 日,蚂蚁金服宣布其基于区块链的电子钱包跨境汇款服务在香港上线。该系统实现香港金管局、新加坡金管局、港版支付宝(Alipay HK)、渣打银行、菲律宾钱包 GCash 间的跨机构协同,Alipay HK 用户可基于区块链技术向 Gcash 汇款,汇款时间为 3~6 秒。
摩根大通用区块链进行机构间实时支付
2019 年 2 月,摩根大通宣布推出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货币”JPM Coin“,以实现客户之间的实时结算。据悉,每个 JPM Coin 暂时等价 1 美元。摩根大通的机构客户向指定账户存款后可获得等值的 JPM Coin。
通过区块链,机构之间可以以 JPM Coin 为价值载体进行实时交易。持有 JPM Coin 的机构客户可在摩根大通实时赎回美元。这意味着这家美国最大的金融服务机构已经开始主动拥抱区块链科技带来的新变化。
目前,JPM Coin 仅限大型机构客户使用,并将持续与监管部门合作。
其它新型支付业务
基于区块链技术,出现了大量的创新支付企业,这些支付企业展示了利用区块链技术带来的巨大商业优势。
- Abra:区块链数字钱包,以近乎实时的速度进行跨境支付,无需银行账户,实现不同币种的兑换,融资超过千万美金。
- Bitfinex:组建 Tether Limited 公司来发行稳定币 USDT,作为最流行的稳定币,市值超过 10 亿美金。稳定币通过绑定代币到法定货币以保障价格的稳定性。如果抵押过程公开并支持审计,则可以降低用户因为代币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
- Bitwage:基于比特币区块链的跨境工资支付平台,可以实现每小时的工资支付,方便跨国企业进行外包工资管理。
- BitPOS:澳大利亚创业企业,提供基于比特币的低成本的快捷线上支付,适用于餐饮行业。
- Circle:由区块链充当支付网络,允许用户进行跨币种、跨境的快速汇款。Circle 获得了来自 IDG、百度的超过 6000 万美金的 D 轮投资。2018 年 9 月,Circle 推出了稳定币 USDC,上市 2 个月,USDC 的市值已达到 2 亿美元。
- Ripple:实现跨境的多币种、低成本、实时交易,引入了网关概念(类似银行),结构偏中心化,可以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完成跨境支付。
证券交易后处理
证券交易包括交易执行环节和交易后处理环节。
交易环节本身相对简单,主要是由交易系统(高性能实时处理系统)完成电子数据库中内容的变更。中心化的验证系统往往极为复杂和昂贵。交易指令执行后的清算(计算交易方的财务义务)和结算(最终资产的转移)环节也十分复杂,需要大量的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并且容易出错。
目前来看,基于区块链的处理系统还难以实现海量交易系统所需要的性能(典型性能为每秒数万笔以上成交,日处理能力超过五千万笔委托、三千万笔成交)。但在交易的审核和清算环节,区块链技术存在诸多的优势,可以极大降低处理时间,同时减少人工的参与。
2016 年 2 月,咨询公司 Oliver Wyman 在给 SWIFT(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提供的研究报告《Blockchain in Capital Markets — The Prize and the Journey》中预计,全球清算行为成本约 50~100 亿美元,结算成本、托管成本和担保物管理成本 400~450 亿美元(390 亿美元为托管链的市场主体成本),而交易后流程数据及分析花费 200~250 亿美元。
2016 年 4 月,欧洲央行在报告《Distributed ledger technologies in securities post-trading》中指出,区块链作为分布式账本技术,可以很好地节约对账的成本,同时简化交易过程。相对原先的交易过程,可以近乎实时的变更证券的所有权。
2015 年 10 月,美国纳斯达克(Nasdaq)证券交易所推出区块链平台 Nasdaq Linq,实现主要面向一级市场的股票交易流程。通过该平台进行股票发行的发行者将享有“数字化”的所有权。
其它证券相关案例还包括:
- BitShare 推出基于区块链的证券发行平台,号称每秒达到 10 万笔交易。
- DAH 为金融市场交易提供基于区块链的交易系统。获得澳洲证交所项目。
- Symbiont 帮助金融企业创建存储于区块链的智能债券,当条件符合时,清算立即执行。
- Overstock.com 推出基于区块链的私有和公开股权交易“T0”平台,提出“交易即结算”(The trade is the settlement)的理念,主要目标是建立证券交易实时清算结算的全新系统。
- 高盛为一种叫做“SETLcoin”的数字货币申请专利,用于为股票和债券等资产交易提供“近乎立即执行和结算”的服务。
供应链金融
供应链金融是一种重要的融资模式。传统上一般由银行基于真实贸易,以核心企业信用为担保来连接上下游企业。供应链金融可为供应链上的企业提供自偿性融资,有助于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增强供应链活力。
该领域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众多问题:
- 弱势成员企业供货应收账款周期长,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但融资难。银行从风控角度考虑,愿意为核心企业上游直接供应商提供保理服务,为直接下游经销商提供融资,但不愿意给其它企业(通常往往规模较小,缺乏足够抵押)授信。而核心企业和直接上下游企业往往不愿意承担风险,导致整个链条缺乏活力;
- 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关系密切,风险往往息息相关。来自上下游的不确定性(特别是核心企业)增大了整个供应链企业的整体风险。
- 由于供应链往往涉及到数十家甚至数百家企业,供货生命周期很长,涉及生产制造、运输、担保等多种环节,信息隐瞒或票据篡改造假的情况很难避免。银行要获取多家企业真实贸易信息的难度很大,造成实际融资成本高居不下。
- 作为主要融资工具的票据(包括商业汇票、银行汇票)使用场景局限,票据实际可兑换情况和价值依赖背书企业的信誉和实力,实际操作难度大。
供应链金融的业务特点,使得其十分契合区块链的技术特点。区块链上数据都带有签名和时间戳,提供高度可靠的历史记录,可以有效降低银行对信息可靠性的疑虑,实现核心企业信用在链上的分割与流转。最终提高整个供应链的金融效率。
目前,供应链金融区块链平台主要以联盟链的形式打造,具有如下业务优势:
- 时间戳设计保证债权拆分、流转后信用不变,整体流程完整可追溯;
- 分布式数据存储打破信息不对称,防止信息篡改和造假;
- 智能合约自动执行,减少人工干预,提高资金流通效率。
为使供应链金融迅速且有序发展,我国也推出一系列指导意见。如 2017 年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小微企业应收账款融资专项行动工作方案(2017-2019年)》提到:“推动供应链核心企业支持小微企业应收账款融资,引导金融机构和其他融资服务机构扩大应收账款融资业务规模”;此外,2017 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也指出:“积极稳妥发展供应链金融”。这些在政策层面上的指导建议,促进了国内供应链金融的发展速度与态势。
2017 年 3 月,深圳区块链金融服务有限公司基于区块链技术与全国范围内多家银行建立联盟,共同推出“票链”产品,通过创新模式为持有银行承兑汇票的中小微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票据融资服务。“票链”产品发布后,在江西地区率先进行试点运营,上线首月交易规模已近亿元人民币。其中绝大部分交易标的为数十万元的小额银行承兑汇票,切实解决了中小微企业客户长期面对的融资难、融资贵难题。
2017 年 4 月,易见科技供应链金融平台上线运营,2018 年 9 月发布 2.0 版本;自上线以来,已帮助近200家企业及金融机构完成了超过 40 亿元的供应链金融业务,线上融资合同近 500 份,涉及医药、化工、制造、大宗、物流、航空和地产等多个行业。易见区块平台基于超级账本技术,产品体系包括供应链贸易系统、供应链融资平台和供应链资产证券化平台。
2018 年 4 月 13 日,平安集团金融壹帐通在深圳推出国内首个连接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的“壹企银中小企业智能金融服务平台”,将助力银行等金融机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壹企银广泛应用金融科技最新技术,全程实现银行等金融机构信贷业务流程智能化,点对点实时打通中小企业信息“死结”,从而实现中小企业融资快捷、高效和低成本、低风险。
“Chained Finance”区块链金融平台是由国内互联网金融公司点融和富士康旗下金融平台富金通共同推出的供应链金融平台,在业内首次借助区块链技术破解供应链金融和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另外,类似“一带一路”这样创新的投资建设模式,会碰到来自地域、货币、物流等各方面的挑战。现在已经有一些部门对区块链技术进行探索应用。区块链技术可以让原先无法交易的双方(例如,不存在多方都认可的国际货币储备的情况下)顺利完成交易,并且降低贸易风险、减少流程管控的成本。
税收服务
传统的税收服务体系在税务信用等级、税收遵从、税源监控等领域存在数据孤岛、信息壁垒等难题,这也导致税务管理中存在大量增值税发票虚开虚抵、农产品优惠政策骗税、出口骗税、稽查取证等争议。
基于区块链的分布式账本可记录跨地域、跨企业的电子票信息,打破数据壁垒。例如,通过融入密码学算法及数据可信上链服务,在保护纳税人数据的同时,实现以税票为中心的发生过程监控。将纳税规则写入智能合约,系统根据往来业务和数据实现交易与开票数据的自动匹配、核对、缴纳,避免虚开错开,实现税源的全面监控。而区块链透明、弱中心化的特点可为建立税务、工商、海关、银行等部门横向信息的全面掌握分析机制奠定基础,提升征税效率与准确性。
2018 年 8 月 10 日,由深圳市税务局主导、腾讯提供底层技术支持,深圳国贸旋转餐厅开出了国内”首张”区块链电子发票。通过在微信中整合支付、开票、报销等功能,该成果致力于实现“交易即开票,开票即报销”。以区块链作为底层支撑技术,接入税务局、微信支付、财务软件商、商家等相关方,可确保发票唯一,并且领票、开票、流转、入账、报销等流程信息完整可追溯,解决传统系统“一票多报、虚报虚抵”等难题,降低经营成本和税收风险。
众筹管理
区块链自身带来的多方信任合作机制,有望提高众筹的效率和安全性。该领域的尝试目前主要是“首次代币发行(Initial Coin Offering,ICO)”形式。
ICO 设计思想十分简单。项目发起方通过售卖项目早期的数字资产(代币)向外界融资,投资者可以直接以比特币等形式参与。当项目上线后,如果能得以健康成长,项目代币价格上涨,投资者可以获得回报,并且可以选择任何时候卖出这些代币而无条件退出。
最早的 ICO 出现在 2013 年 6 月,万事达币(MSC)在 Bitcointalk 论坛上众筹 5000 个比特币。虽然,很可惜该项目后来并没有成功,但开启了 ICO 的浪潮。
2014 年,比较出名的如比特股 Bitshares 和以太坊 Ethereum 先后发起 ICO,并且随着平台自身的发展,投资者获取了大量的回报。这些早期项目支持了区块链领域的初创企业,同时探索了新的众筹模式。
2016 年 4 月 30 日上线的 DAO(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项目,试图打造基于以太坊的众筹平台,更是一度创下历史最高的融资记录,数额超过 1.6 亿美金。该项目暴露出这种创新形式的组织者们在应对安全风险时候缺乏足够的应对经验。6 月 12 日,有技术人员报告合约执行过程中存在软件漏洞,但很遗憾并未得到组织的重视和及时修复。四天后,黑客利用漏洞转移了 360 万枚以太币,当时价值超过 5000 万美金。虽然最后采用了一些技术手段来挽回经济损失,但该事件毫无疑问给以太坊平台带来了负面影响,也给 ICO 这种新模式的流程管理敲响了警钟。
2017 年开始,传统风投基金也开始尝试用 ICO 来募集资金。Blockchain Capital 在 2017 年发行的一支基金创新地采用了传统方式加 ICO 的混合方式进行募资,其中传统部分规模 4000 万美元,ICO 部分规模 1000 万美元。4 月 10 日,ICO 部分 1000 万美元的募集目标在启动后六小时内全部完成。整个 2017 年全球超过 1000 个 ICO 项目,总募资额超过 40 亿美金。
Telegram 在 2018 年初通过两轮 ICO 共募集资金 17 亿美金,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二轮时已经明确限制最低投资门槛为 100 万美元。
由于市场过于火爆,投资者投机心理加重,同时出现了大量欺诈性的项目。这些项目的白皮书粗制滥造,有的项目甚至连白皮书都没有,被戏称为“空气项目”。2017 年下半年开始,大量不成熟项目因为无法完成预设目标而破灭,这被认为是第一次 ICO 泡沫的结束,同时市场在泡沫后变得更加成熟和理性。
同期,各国开始加强监管,要么将其纳入已有监管体系,要么暂时禁止 ICO 活动。2017 年 8 月 28 日,美国证监会发布关于谨防 ICO 骗局的警告,后将 ICO 纳入证券监管;此外,澳大利亚、加拿大、印度、菲律宾以及欧洲主要国家也将 ICO 纳入监管。同年 9 月 4 日,中国人民银行等 7 部门发文,称 ICO 为“未经批准非法公开融资的行为”,各类代币发行融资活动应立即停止。这些措施提高了项目发行的门槛,客观上促进了整个生态系统的进化。全球范围内 ICO 项目发行的频率明显下降,但优质项目比例明显提高。
客观来看,作为一种创新的模式,ICO 众筹方式相对 IPO 更加灵活,适合早期中小资金额的创业项目。但目前 ICO 项目仍属于法律监管的灰色地带,往往存在如下问题:
- 缺少法律支持和监管机制。作为一种新型融资行为,由于缺乏相关法规,监管流程很难执行。出现问题后投资者无法得到合理赔偿;
- 项目的评估难度很大。进行 ICO 的项目往往是科技和创新含量较高的产品,无论是审查机构还是普通投资者都很难进行准确评估;
我国《证券法》第二章第 10 条明确规定:“公开发行证券,必须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条件,并依法报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或者国务院授权的部门核准;未经依法核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公开发行证券”。这可以保障投资者的长期权益,有利于建设健康的交易环境。因此,为了解决 ICO 的现有缺陷,应当参考 IPO 等证券管理办法制定监管框架。具体可从三个方面进行完善:
- 从项目方角度需要通过行业共识建立规范的准入机制。如要求必要信息的公开和接受第三方的监督审查,同时设定融资额度限制。通过这些机制可以避免欺诈,保护市场投资者;
- 从投资者角度在一定时间内应当提高入场门槛。如募集资金超过一定额度的项目只能接受来自专业投资机构的投资。同时加强投资者教育和风险告知;
- 最后,法律界需要和科技界开展合作,尽早主动出台相关监管法规,将这一新型募资方式纳入到正式监管之下,并建立完整的市场机制。
去中心化交易所
不同数字资产之间如果要进行兑换,需要经过交易所等中介渠道。
传统交易所是中心化模式,即交易双方通过第三方提供的交易平台按照汇率进行交换,交易平台方往往需要从交易中收取手续费用。这种模式下不仅成本高,而且存在对交易平台依赖过高的风险。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去中心化交易所(Decentralized Exchange,DEX)被设计出来。其初步想法是通过基于区块链的协议,让交易双方可以直接进行点对点的兑换。由于无需交易平台方参与,交易成本较低,而且可以实时完成,也不用担心安全风险。目前,去中心化交易所是去中心化金融领域最热门的课题之一。
要实现去中心化交易所,需要解决一些基本问题:
- 交易能自动完成,无需人工参与;
- 交易过程中无人能造假或欺骗对方;
- 自动计算汇率,并根据汇率来完成交易;
- 避免市场发生过大波动,带来损失。
目前,去中心化交易所根据其订单位置,主要包括三种模式:链上记账、链下记账和自动做市商(Automated Market Makers,AMM)。
链上记账
链上记账的思路十分简单,将兑换交易直接存储在区块链上。
该模式实现简单,但是存在较大缺陷。
- 每笔交易都需要上链,会产生记账费用。当交易频繁时,记账成本过高;
- 需要将所有信息记录在链上,可能会产生有人提前知晓交易信息而获益;
- 交易较多时,对区块链的性能要求很高,大部分公有链都无法支持。
采用该方案的平台包括 Stellar 等。
链下记账
与链上记账相反,链下记账将交易存放在第三方平台上。第三方平台仅当需要时候才将交易写入区块链。
这种方式可以避免写入大量交易到区块链,但是需要依赖第三方平台,存在较高的安全风险。
采用该方案的平台包括 Binance 等。
自动做市商
类似证券市场中的做市商,可以使用智能合约来实现自动化的做市商机制。
用户需要兑换货币时,不跟其他用户直接进行交易,而是和区块链智能合约进行兑换。
智能合约背后根据其流动资金池和定价算法(如倒数曲线、直线等)实时算出汇率。每笔交易会收取少量的手续费(如 Uniswap 收取 0.3%)。
该机制无需依赖交易记账,交易成本通常较低,且风险小。
用户也可以将持有的货币按照协议投入流动资金池中,成为流动性提供者(Liquidity Provider,LP)。流动性提供者可以获得交易手续费带来的收益。
该模式主要的问题是市场深度依赖流动资金池,要平衡好 LP 收益和交易成本之间的矛盾。同时,当货币价格波动较大时,LP 可能产生暂时性损失(Impermanent Loss)。
典型的实现协议包括 Uniswap、Bancor 等,平台包括 Kyber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