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用户程序
本节的工作很类似第一章第四节移除 runtime 依赖的工作,但区别是,第一章第四节移除 runtime 依赖是要完全移除对 runtime 的需求,以构造 OS;而本节需要实现一个支持 U Mode 应用程序的最小 runtime ,这个 runtime 仅仅需要支持很少系统调用访问和基本的动态内存分配。虽然有区别,很多本节很多代码都可以直接参考第一章第四节移除 runtime 依赖的设计思路和代码。
我们的用户程序一般在 CPU 的用户态 (U Mode) 下执行,而它只能通过执行 ecall
指令,触发 Environment call from U-mode
异常 l 来发出系统服务请求,此时 CPU 进入内核态 (S Mode) ,OS 通过中断服务例程收到请求,执行相应内核服务,并返回到 U Mode。
这一章中,简单起见,内核和用户程序约定两个系统调用
在屏幕上输出一个字符,系统调用
退出用户线程,系统调用
创建用户程序模板
我们的内核能给程序提供的唯一支持就是两个简单的系统调用。
所以我们的用户程序基本还是要使用前两章的方法,不同的则是要把系统调用加入进去。
创建 usr
目录,并在 usr
目录下使用 Cargo 新建一个二进制项目,再删除掉默认生成的 usr/rust/src/main.rs
。
$ mkdir usr; cd usr
$ cargo new rust --bin
$ rm usr/rust/src/main.rs
加上工具链
// usr/rust/rust-toolchain
nightly
建立最小 Runtime 系统
访问系统调用
我们先来看访问系统调用的实现:
// usr/rust/src/syscall.rs
enum SyscallId {
Write = 64,
Exit = 93,
}
#[inline(always)]
fn sys_call(
syscall_id: SyscallId,
arg0: usize,
arg1: usize,
arg2: usize,
arg3: usize,
) -> i64 {
let id = syscall_id as usize;
let mut ret: i64;
unsafe {
asm!(
"ecall"
: "={x10}"(ret)
: "{x17}"(id), "{x10}"(arg0), "{x11}"(arg1), "{x12}"(arg2), "{x13}"(arg3)
: "memory"
: "volatile"
);
}
ret
}
pub fn sys_write(ch: u8) -> i64 {
sys_call(SyscallId::Write, ch as usize, 0, 0, 0)
}
pub fn sys_exit(code: usize) -> ! {
sys_call(SyscallId::Exit, code, 0, 0, 0);
loop {}
}
看起来很像内核中 src/sbi.rs
获取 OpenSBI 服务的代码对不对?其实内核中是在 S Mode 去获取 OpenSBI 提供的 M Mode 服务;这里是用户程序在 U Mode 去获取内核提供的 S Mode 服务。所以看起来几乎一模一样。
相信内核会给我们提供这两项服务,我们可在用户程序中放心的调用 sys_write, sys_exit
两函数了!
格式化输出
接着是一些我们在构建最小化内核时用到的代码,有一些变动,但这里不多加赘述。
格式化输出代码:
// usr/rust/src/io.rs
use crate::syscall::sys_write;
use core::fmt::{self, Write};
pub fn putchar(ch: char) {
// 这里 OpenSBI 提供的 console_putchar 不存在了
// 然而我们有了新的依靠:sys_write
sys_write(ch as u8);
}
//其他部分与os/src/io.rs 一样
......
语义项支持
语义项代码:
// usr/rust/src/lang_items.rs
......
use crate::DYNAMIC_ALLOCATOR;
// 初始化用户堆,用于U Mode中动态内存分配
fn init_heap() {
const HEAP_SIZE: usize = 0x1000;
static mut HEAP: [u8; HEAP_SIZE] = [0; HEAP_SIZE];
unsafe {
DYNAMIC_ALLOCATOR.lock().init(HEAP.as_ptr() as usize, HEAP_SIZE);
}
}
#[panic_handler]
fn panic(_info: &PanicInfo) -> ! {
let location = _info.location().unwrap();
let message = _info.message().unwrap();
println!(
"\nPANIC in {} at line {} \n\t{}",
location.file(),
location.line(),
message
);
loop {}
}
// 这里是程序入口
// 调用 main 函数,并利用 sys_exit 系统调用退出
#[no_mangle]
pub extern "C" fn _start(_args: isize, _argv: *const u8) -> ! {
init_heap();
sys_exit(main())
}
#[no_mangle]
pub extern fn abort() {
panic!("abort");
}
#[lang = "oom"]
fn oom(_: Layout) -> ! {
panic!("out of memory!");
}
看起来很像内核中 src/lang_item.rs
获取 OpenSBI 服务的代码对不对?其实内核中是在 S Mode 去获取 OpenSBI 提供的 M Mode 服务;这里是用户程序在 U Mode 去获取内核提供的 S Mode 服务。所以看起来几乎一模一样。
形成 runtime lib
还有 lib.rs
:
// usr/rust/Cargo.toml
[dependencies]
buddy_system_allocator = "0.3"
// usr/rust/src/lib.rs
#![no_std]
#![feature(asm)]
#![feature(lang_items)]
#![feature(panic_info_message)]
#![feature(linkage)]
extern crate alloc;
#[macro_use]
pub mod io;
pub mod syscall;
pub mod lang_items;
use buddy_system_allocator::LockedHeap;
#[global_allocator]
static DYNAMIC_ALLOCATOR: LockedHeap = LockedHeap::empty();
应用程序模板
现在我们可以将每一个含有 main
函数的 Rust 源代码放在 usr/rust/src/bin
目录下。它们每一个都会被编译成一个独立的可执行文件。
其模板为:
// usr/rust/src/bin/model.rs
#![no_std]
#![no_main]
extern crate alloc;
#[macro_use]
extern crate user;
#[no_mangle]
pub fn main() -> usize {
0
}
这里返回的那个值即为程序最终的返回值。
Hello World 应用程序
基于上述应用程序模板,我们可以实现一个最简单的Hello World
程序:
// usr/rust/src/bin/hello_world.rs
#![no_std]
#![no_main]
extern crate alloc;
#[macro_use]
extern crate user;
#[no_mangle]
pub fn main() -> usize {
for _ in 0..10 {
println!("Hello world! from user mode program!");
}
0
}
和内核项目一样,这里也创建一个 .cargo/config
文件指定默认的目标三元组。但这次我们就不用自定义链接脚本了,用默认的即可。
# .cargo/config
[build]
target = "riscv64imac-unknown-none-elf"
切换到 usr/rust
目录,就可以进行交叉编译:
$ cargo build
我们将能够在 usr/rust/target/riscv64imac-unknown-none-elf/debug/hello_world
看到我们编译出来的可执行文件,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把它加载到内核中执行了!
目前的代码可以在这里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