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数
本章节主要介绍Kotlin中的函数相关的概念。
普通函数
声明
即使Kotlin是一门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它也是有函数的概念的——而不像Java那样,仅仅有“方法”。
Java中有静态方法来代替函数的作用,但是Kotlin的函数比Java的静态方法自由度大很多。 我们先来看几个例子。
函数声明使用fun保留字,语法比较类似Scala:
fun function() {
println("This is a function")
}
如果你需要一个有参数的函数:
fun functionWithParams(obj: Any?) {
println("You have passed an object to this function: $obj")
}
上面的函数有一个Any?类型的参数。类似的例子还有程序的入口main函数:
fun main(args: Array<String>) {
}
如果你需要一个返回值的话:
fun functionWithReturnValue(): Int {
return Random().nextInt()
}
如果一个函数不返回东西,你可以不写返回值。也可以让它显示返回Unit:
fun functionReturnsUnit(): Unit {
}
如果一个函数不会返回(也就是说只要调用这个函数,那么在它返回之前程序肯定GG了(比如一定会抛出异常的函数)), 因此你也不知道返回值该写啥,那么你可以让它返回Nothing:
fun functionReturnsNothing(): Nothing {
throw RuntimeException("")
}
一个函数也可以拥有Java风格的泛型参数:
fun <T> functionWithGenericsParam(t: T): T {
return t
}
Kotlin中的泛型概念和Java基本相同,这里不再展开讨论。关于型变、协变等Java中没有的复杂泛型概念将在下文讨论。
函数参数可以有默认值(关于这个函数中for循环的中缀语法下文会提到,这里可以先忽略):
fun functionWithDefaultParams(limit: Int = 10): Int {
for (i in 0..limit step 2) println(i)
return limit
}
于是你不再需要像Java那样为了默认参数而写一大长串重载函数了。当然,Kotlin也支持重载。
如果一个函数的函数体只需要一个表达式就可以计算出来,比如考虑如下函数:
fun functionReturningIncreasedInteger(num: Int): Int {
return num + 1
}
你可以直接使用这种语法(expression function body):
fun functionReturningIncreasedInteger(num: Int) = num + 1
第二种语法省略了返回值类型(编译器可以根据后面的表达式推导出返回类型),以及大括号。
同理,比如说我们有一个求平方的函数:
fun square(int: Int) = int * int
如果一个函数是空函数,比如Swing的ActionListener强制要求重载但是又不需要使用的函数,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
其中, fun xxx() = Unit
表示这是一个空函数。
如果一个函数不返回Unit或者Nothing,那么尽可能让它成为一个纯函数(即没有副作用的函数)。 这是函数式编程的约定。
关于函数式编程: 函数式编程是一种学院派的编程范式,与之对应的是“命令式编程”。它常常与数学中的范畴论(category theory)结合,追求编写更易维护、并发性更好的程序。业界对它褒贬不一,笔者倾向于将它与面向对象编程结合。
虽然Hadi Hariri曾经在JetBrains中国开发者日上说过Kotlin不是函数式编程语言,但是Kotlin有大量的(看起来非常)函数式的特性、约定、标准库函数。 因此我们可以默认它是追求函数式编程的,那么就应该尽可能遵循函数式法则。
为什么返回Unit或者Nothing就不需要纯了呢?
既然一个函数没有返回值,那么对它讨论引用透明也就没有意义了。 如果一个返回Unit或者Nothing的函数没有副作用,那么它的存在也将没有意义。
更多关于函数式编程的知识不在本书讨论范围内,读者可以自行查询相关资料。
内部函数
函数里面也可以定义函数:
内部函数可以直接访问外部函数的局部变量、常量,Java是做不到这点的哦。
递归也没有任何问题。如上面的代码所示。
方法
方法是一种特殊的函数,它必须通过类的实例调用,也就是说每个方法可以在方法内部拿到这个方法的实例。这是方法和函数的不同之处。
方法和函数几乎一模一样,唯一的区别就是方法必须声明在类里面。下面是一个方法和一个函数:
fun thisIsAFunction() = Unit
class ThisIsAClass {
fun thisIsAMethod() = Unit
}
中缀表达式
可能你会好奇上面给出的一个例子中有一个for循环使用的诡异语法,即中缀表达式:
这个step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是Kotlin方法的一种语法糖,一个方法如果在声明时有一个infix修饰符,那么它可以使用中缀语法调用。
所谓中缀语法就是不需要点和括号的方法调用:
同理,我们只需要给一个类增加一个中缀的step方法就可以实现上面的语法:
class A {
infix fun step(step: Int) = Unit
}
fun main(args: Array<String>) {
val a = A()
a step 2
}
这个功能基本就是用于将代码变得“更易阅读”。 Scala所有函数缺省支持中缀表达式,Kotlin需要单独声明。
操作符重载
中缀表达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简化函数调用的代码。如果说中缀表达式还不够简洁,那么你一定需要操作符重载了。
Kotlin的操作符重载的规则是:
- 该方法使用operator修饰符
- 该方法的方法名必须被声明为特定的名称,以将对应的操作符映射为这个函数的调用
- 参数必须符合该操作符的规定,比如+的重载就不能有多于一个(不含)的参数,也不能为空参数。
举个例子,我们要重载A类的+运算符。注意三个规定(函数名、参数得符合规矩,加operator修饰):
class A {
operator fun plus(a: A) {
println("invoking plus")
}
}
这就是对+的重载了。我们可以这样调用这个函数:
val a = A() + A()
此处的+就是对plus方法的调用了。我们可以运行上面的代码,看到输出:”invoking plus”。
当然,操作符重载也可以被替换为函数调用:
val a = A().plus(A())
这段代码和上面那段完全相同。
还有不少操作符的重载,下面给出一系列例子(仅作为函数名的实例,实现全部为空/false/0(因为部分操作符重载要求返回Int/Boolean)):
class A {
operator fun plus(a: A) = Unit
operator fun minus(a: A) = Unit
operator fun times(a: A) = Unit
operator fun div(a: A) = Unit
operator fun rem(a: A) = Unit
@Suppress("DEPRECATED_BINARY_MOD")
@Deprecated("mod should be replaced with rem", ReplaceWith("rem"))
operator fun mod(a: A) = Unit
operator fun rangeTo(a: A) = Unit
operator fun get(index: Int) = Unit
operator fun get(index1: Int, index2: Int) = Unit
operator fun set(index: Int, value: Any?) = Unit
operator fun set(index1: Int, index2: Int, value: Any?) = Unit
operator fun invoke(obj: Any?)
operator fun inc() = A()
operator fun dec() = A()
operator fun unaryPlus() = A()
operator fun unaryMinus() = A()
operator fun compareTo(other: Any?) = 0
override operator fun equals(other: Any?) = false
operator fun contains(element: Any?) = false
operator fun iterator() = object : Iterator<Any> {
override operator fun hasNext() = false
override operator fun next() = Unit
}
}
首先是最基本的操作符,它们对应的操作符和注释中的一一对应:
class A {
operator fun plus(a: A) = Unit // +
operator fun minus(a: A) = Unit // -
operator fun times(a: A) = Unit // *
operator fun div(a: A) = Unit // /
operator fun rem(a: A) = Unit // %
@Suppress("DEPRECATED_BINARY_MOD")
@Deprecated("mod should be replaced with rem", ReplaceWith("rem"))
operator fun mod(a: A) = Unit // %,和rem一样
operator fun rangeTo(a: A) = Unit // ..
}
倒数第二个mod是特殊的操作符重载——它在Kotlin1.1中被标记为过时(Deprecated)的。 在1.1中,使用了rem(remainder)来代替mod,符合java.math.BigInteger的命名。
关于最后那个rangeTo有些不符合人的直觉,下面讲到contains的时候会一起提到,读者可以暂时放下这个问题。
然后是下标访问操作符:
class A {
operator fun get(index: Int) = Unit
operator fun get(index1: Int, index2: Int) = Unit
operator fun set(index: Int, value: Any?) = Unit
operator fun set(index1: Int, index2: Int, value: Any?) = Unit
}
get接收任意数量的int参数,假设它们是index1, index2, index3(以此类推), 那么对应的操作符就是对应维数个下标的访问。比如以下例子,操作符对应的方法调用写在行尾注释里了:
fun main(args: Array<String>) {
val a = A()
a[1] // a.get(1)
a[1][2] // a.get(1, 2)
}
对应的set接收任意数量个int,以及一个任意类型的对象,表示将下标访问作为左值并赋值:
fun main(args: Array<String>) {
val a = A()
a[1] = 233 // a.set(1, 233)
a[1][2] = "666" // a.set(1, 2, "666")
}
invoke方法允许你把一个Kotlin对象当作Lambda表达式来使用。关于什么是Lambda表达式下文会专门介绍。
class A {
operator fun invoke(obj: Any?)
}
fun main(args: Array<String>) {
val a = A()
a(obj) // 实际上调用了 a.invoke(obj)
// 还可以
A()(obj)
}
自增自减运算符就更简单了,它们必须返回自己所在类的子类型。这里直接在注释里面写出对应的操作符表达:
// 假设a是A的一个实例
class A {
operator fun inc() = A() // a++
operator fun dec() = A() // a--
operator fun unaryPlus() = A() // ++a
operator fun unaryMinus() = A() // --a
}
还有比较运算符,这是一个特殊的操作符重载,一个函数将会生成一组操作符。有一个特殊情况,就是相等的判断。
考虑以下代码:
class A {
operator fun compareTo(other: Any?) = 0
override operator fun equals(other: Any?) = false
}
当一个类只有compareTo没有equals的时候,所有的六个比较运算符(<, >, <=, >=, ==, !=)会被全部代理给compareTo函数的返回值和0的大小比较:
fun main(args: Array<String>) {
A() > A() // A().compareTo(A()) > 0
A() < A() // A().compareTo(A()) > 0
A() >= A() // A().compareTo(A()) >= 0
A() <= A() // A().compareTo(A()) <= 0
A() == A() // A().compareTo(A()) == 0
A() != A() // A().compareTo(A()) != 0
}
如果有equals,==和!=两个操作符会被代理给equals方法,其余不变。
fun main(args: Array<String>) {
A() == A() // A().equals(A())
A() != A() // !A().equals(A())
}
有一个操作符,这个操作符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操作符”,但它比起其它的操作符重载,它还多了一个特权。它就是in操作符。
class A {
operator fun contains(element: Any?) = false
}
它要求返回Boolean,传入一个参数。调用的话使用in:
fun main(args: Array<String>) {
val ls = listOf(12, 233, 43)
println(233 in ls)
}
这里的in就是调用了ls的contains方法。这里你可能要问了:既然是使用in这个符合Kotlin函数命名规范的表达,为什么不使用中缀表达式呢?
想清楚了,我们暂且不说in其实是Kotlin保留字这个问题,中缀表达式的语法是:
fun main(args: Array<String>) {
a.func(b)
// 变成
a func b
// 它不能变成
// b func a
// 上面那个是错的,会变成b.func(a)
}
但是a in b其实是调用了b的一个方法,因此中缀表达式无法实现这个in。
前面说到contains操作符有一个特权,我们来看看这个特权。还记得when语句吗?它非常灵活,比Java风格的switch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这里先看一个基本用法:
fun main(args: Array<String>) {
val a = Random(System.currentTimeMillis()).nextInt()
when (a) {
1 -> { /* codes */ 233 }
2 -> 233
else -> 666
}
}
它可以配合contains方法:
fun main(args: Array<String>) {
val a = Random(System.currentTimeMillis()).nextInt()
when (a) {
in 1..100 -> 233
is Int -> 2333
else -> 666
}
}
看到了吗?in还可以这样写哦。
还有一组运算符,它们将被编译为相同的一个操作符,也是in,只不过场合不同。
class A {
operator fun iterator() = Unit
operator fun hasNext() = false
operator fun next() = Unit
}
这个in是用于for-in循环的。上面例子中的for循环使用的是这个in操作符。
一个标准的Kotlin风格的for循环应该是下面这样的:kotlin fun main(args: Array<String>) { for (i in 1..10) println(i) }
它和下面的代码完全等价:
fun main(args: Array<String>) {
val range = 1..10
val item = range.iterator()
while (item.hasNext()) {
println(item.next())
}
}
还记得那个step吗?它其实是对1..100调用了一个中缀的方法step。这下读者对于前面遗留的疑问就全部解决了。
Kotlin关于操作符重载的内容确实比较繁杂,但是比起C++的操作符重载还是要强大那么一点点的(C++没有in这种操作符)。
Lambda表达式
好了这是函数式编程的重头戏——Lambda表达式。
Lambda表达式俗称匿名函数,熟悉Java的大家应该也明白这是个什么概念。Kotlin的Lambda表达式更“纯粹”一点, 因为它是真正把Lambda抽象为了一种类型,而Java只是单方法匿名接口实现的语法糖罢了。
Lambda在Java中非常常用,这里不再单独介绍它。
Lambda表达式最常用的地方之一是为GUI控件设置监听器:
还有调用集合框架抽象出来的高阶函数(Higher Order Function):
上面的代码可能会令读者产生疑惑,那个it是什么鬼?
it是Kotlin为单参数的Lambda钦定的默认参数名。单参数的Lambda可以省去参数的声明,转而使用it这个名字。
首先,我们有无参数的Lambda表达式:
fun main(args: Array<String>) {
{ }
}
你可以直接把它写在外面,并且把它当成对象使用。Lambda对象有缺省的invoke函数的实现,也就是调用这个Lambda:
fun main(args: Array<String>) {
{ println("invoking lambda") }.invoke()
}
你也可以使用操作符重载的方式调用invoke函数:
fun main(args: Array<String>) {
{ println("invoking lambda") }()
}
如果一个Lambda有参数,那么需要使用这样的语法声明:
如果有多个参数:
Lambda变量的签名不需要写参数名,只需要写类型。Lambda的返回值就是最后一个表达式的返回值。就像这样:
fun main(args: Array<String>) {
// 只需要写类型,我没骗你吧
val value: (String, Int) -> Int
value = { str: String, num: Int ->
println("num = $num, str = $str")
num
}
value("the deep dark fantasy", 233) + 1
}
如果Lambda的参数、返回值类型不匹配,互相赋值是会报错的哦。
当然,Lambda经常作为函数参数使用。
- 如果一个Lambda是一个函数的最后一个参数,Kotlin为这种情况专门提供了一个语法糖。
- Lambda在作为匿名变量传递给函数时,不需要显式声明参数类型(因为可以根据函数参数那里的类型签名推导)。
上面两句话如何理解呢?比如你有一个自定义UI控件:
class KotlinButton : View() {
fun setOnClickListener(block: (View) -> Unit) {
// set
}
}
然后调用的时候就可以使用这个语法糖了:
class MainActivity : AppCompatActivity() {
override fun onCreate(save: Bundle?) {
val a = KotlinButton()
// 原本是:
// a.setOnClickListener({ view ->
// toast("Clicked")
// })
// 语法糖省去了表示参数的括号,直接写Lambda
a.setOnClickListener { view ->
// 编译器的类型推导省去了 view: View 的类型声明
toast("Clicked")
view.text = "Oh my god"
}
}
}
上面那段代码是Android的,熟悉的API看出来了吗?
你甚至还可以把那个view参数的声明给省了,因为只有一个参数,可以使用it代替:
fun main(args: Array<String>) {
a.setOnClickListener {
toast("Hia hia")
it.text = "clicked"
}
}
如果一个函数不只是有一个参数,但是最后一个参数(依然符合条件),那么可以这样写:
fun main(args: Array<String>) {
a.callSomeMethods(1, 2, 3) {
// do something
}
}
它完全等价于:
fun main(args: Array<String>) {
a.callSomeMethods(1, 2, 3, {
// do something else
})
}
如果你不需要用到那个参数,又不想为它命名,那么使用下划线代替它吧。
fun main(args: Array<String>) {
a.setOnClickListener { _ ->
toast("LOL LOL LOL")
}
}
此时你可能会问:上面那个代码完全可以把整个_ ->
给省掉啊?不是说单参数可以省吗?
因为多参数是不能省的(多参数Lambda不写参数会报错),所以它还是很有用的:
fun main(args: Array<String>) {
listOf(1, 2, 3).forEachIndexed { _, _ ->
println("Looping!")
}
}
最后说的这个下划线的特性是Kotlin1.1才引入的。
请读者注意不要混淆上面的两个“多参数”,第一处说的是函数多参数,第二处说的是Lambda多参数。
我们可以通过Lambda表达式来勉强地实现函数的柯里化:
fun plus(a: Int) = { b: Int -> a + b }
调用就可以这样:
fun main(args: Array<String>) {
println(plus(233)(666))
}
这有什么用呢?可以实现一个函数的部分应用。
fun main(args: Array<String>) {
val a = plus(233)
// 然后呱啦呱啦呱啦一堆东西
val pluser2 = getIntFromSomewhere()
println(a(pluser2))
}
和泛型结合之后可以泛化出上面那个函数的抽象:
fun <A, B, C> ((a: A, b: B) -> C).curry() =
{ a: A -> { b: B -> invoke(a, b) } }
plus就可以这样被抽象出来:
fun main(args: Array<String>) {
val plusOrigin = { a: Int, b: Int ->
a + b
}
val a = plusOrigin.curry()
a(233)(666) // 和上面那个就是一样的了
}
我们还可以做出多参数的柯里化的抽象:
fun <A, B, C, D, E, F, G>
((a: A, b: B, c: C, d: D, e: E, f: F) -> G).curry() =
{ a: A -> { b: B -> { c: C -> { d: D -> { e: E ->
{ f: F -> invoke(a, b, c, d, e, f) } } } } } }
这样的抽象可以用于更多参数的函数的柯里化:
就是这样。
调用
函数调用写法和Java几乎完全一样,比如调用上面声明的几个函数:
fun main(args: Array<String>) {
functionWithGenericsParam(233)
functionReturnsNothing()
}
已经说过了Lambda的invoke写法所以这里不再提及。
当你需要调用一个接收了“有返回值的Lambda”的函数时,这样的写法是会报错的:
fun main(args: Array<String>) {
function {
println("Hi there!")
// 下面这句会报错!
// return 233
}
}
因为这样的return语句在被inline之后,编译器不知道你是要return掉main函数还是这个Lambda。
因此你需要显式声明return的作用域:
fun main(args: Array<String>) {
function {
println("Hi there!")
return@function 233
}
}
这叫做“Label return”,其中return@
后面的标签(Label)是你要return的Lambda所传递给的函数名(比如上面就是function)。
如果你的函数名是kotlinIsAwesome,那么你就需要这样写:
fun main(args: Array<String>) {
kotlinIsAwesome {
return@kotlinIsAwesome 233
}
}
如果你使用IntelliJ IDEA,它会告诉你你需要写什么标签。
内联函数
顾名思义,就是把函数体给内联到调用处。这对程序的逻辑是没有影响的,只是对一些无关逻辑的因素有影响,比如:
- 运行效率
- 目标文件体积
- 重构上的优越性
等等。
比如标准库的一堆函数:
/** Prints the given message to the standard output stream. */
@kotlin.internal.InlineOnly
public inline fun print(message: Any?) {
System.out.print(message)
}
内联函数最好的好处就是直接内联Lambda,不产生匿名内部类对象。这是一个非常黑的黑科技, 减少Lambda对象的数量可以既保证函数式的优美代码,又不必为Lambda对象的开销买单。
如果一个内联函数没有内联到Lambda表达式,那么Kotlin编译器会给出一个警告—— 因为inline本身就只是为了inline掉Lambda而准备的特性,标准库会有一些专门用于内联的函数(后面会讲到)。 inline一些无关紧要的函数反而会导致无谓的体积增加(JVM本身就会在运行时内联不少函数)。
Kotlin-discussion曾经出现过一个帖子,楼主说他太喜欢inline这个功能了, 以至于把大量的大型函数inline的到处都是,最后导致了jar体积的肥大。
crossinline与noinline
crossinline是一种比普通inline更高级的inline方法,它只能修饰Lambda参数, 用于处理一些奇怪的Lambda的内部return(有时你只是想return掉Lambda,但是内联后会导致return掉外部context)。
Kotlin编译器使用了一些奇怪的方法来复用内联Lambda产生的参数。
fun crossInlineFunction(crossinline f: () -> Unit) {
f.invoke()
}
noinline也只能用于修饰Lambda参数,表示在内联这个函数的情况下,不对这个Lambda进行内联优化 (即:依然针对Lambda产生一个匿名内部类对象,开销和Java的就一样了。 有些情况编译器无法内联这个Lambda,只能提示你加上noinline。这里不再展开讲解)。
fun noInlineFunction(noinline f: () -> Unit) {
f.invoke()
}
因此,请读者尽可能遵循标准规定:仅对接收Lambda的函数使用内联。
扩展函数
扩展可谓是Kotlin的“killer feature”,它只是一个语法糖,却是一个(有时)难以理解的语法糖,一般黑带Kotlin程序员会谨慎并大量地使用它。
在IDE的帮助下,扩展对原库的污染已经不再是污染,因为扩展和原方法会被高亮给清晰地区分开。
下文中,有时会把扩展函数称为扩展方法,指的实际上是同一个概念。
普通的扩展函数
说了这么多,扩展到底是什么呢?
就是使用一些语法糖来假装给一些类添加方法,并像真正的方法一样调用它。
为什么要“假装给类添加方法”呢?
你有种给java.io.File类添加一个openOrCreate方法啊?
(以上调侃并不适用于rt.jar开发人员)
你可能还是不能理解这是什么,那么看看下面的例子吧:
fun main(args: Array<String>) {
val ls = java.util.ArrayList<Int>()
ls.add(233)
ls.add(666)
ls.add(555)
ls.add(1024)
val sum = ls.fold(0) { sum, value ->
sum + value
}
println(sum)
}
以上代码使用Kotlin1.1第一个正式版编译器编译通过。在JRE1.8_101上完美运行。
你肯定知道,java.util.ArrayList是没有fold这个方法的。
那上面的代码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我可以在ls对象上调用一个它本来没有的方法呢?
这完全符合刚才的定义:
像真正的方法一样调用它。
那么我们来看看这个方法怎么实现吧。这里不使用集合框架,而是使用另一个例子:给File类增加一个openOrCreate方法。
首先,我们可以这样:
fun openOrCreate(file: java.io.File) {
if (!file.exists()) file.createNewFile()
}
然后这样调用它:
fun main(args: Array<String>) {
openOrCreate(File("./save.txt"))
}
但是如果我们希望一种更优美的方式,我们可以使用这个语法:
fun File.openOrCreate() {
if (!exists()) createNewFile()
}
卧槽!那个if (!exists())
看起来就像是直接写在File类内部的方法一样啊!
其实这里是个小小的trick,编译器会这样处理它:
fun openOrCreate(receiver: File) {
if (!receiver.exists()) receiver.createNewFile()
}
也就是说,如果将fun openOrCreate(receiver: File)
写成fun File.openOrCreate()
, 那么这个函数可以直接调用File类的方法,就像它自己也是一个File类的方法一样。编译过后它会被处理为对receiver的方法调用。
也就是说,这种扩展方法是不能调用private、protected以及internal的属性/方法的(因为它事实上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函数罢了)。
我们来看看它的调用吧:
fun main(args: Array<String>) {
val file = File("./save.png")
file.openOrCreate()
}
是不是很有趣啊?
而且,在意识到了这只是一个普通方法后,你可能会问:能不能将它当成普通函数而不是方法运行呢?
当然…不可以:
fun main(args: Array<String>) {
val file = File("./save.png")
openOrCreate(file) // error
}
当然,你也可以在一个类里面对另一个类进行扩展:
class A(val int: Int)
class B {
fun A.someFunction() {
println(int)
}
fun anotherFunction() {
val a = A()
a.someFunction()
}
}
这也是合法的。
在一个扩展函数内部,this所指向的就是receiver。
fun File.openOrCreate() {
if (!this.exists()) this.createNewFile()
}
读者可以通过在扩展函数内部调用println(this)
来验证。
扩展Lambda
其实扩展还有一种用途,就是使一个Lambda成为“扩展Lambda”:
fun main(args: Array<String>) {
val extensionLambda = Int.{ println(this) }
233.extensionLambda() // OK
extensionLambda(233) // OK
}
看到了吗?Lambda表达式也可以被理解为是“对一个类进行扩展的Lambda”表达式。 也就是说,它也可以像扩展方法一样,从内部拿到一个特定的this,然后将它作为一个扩展使用。
扩展Lambda也可以作为一个函数的参数。
不同于扩展函数,扩展Lambda可以被当作一个非扩展Lambda。
fun applyToFile(block: File.() -> Unit) {
val file = File()
file.block() // OK
block(file) // OK
}
这么写,没人拦着你,我不会拦着你,编译器也不会拦着你。这个代码和上面的代码都是合法的Kotlin代码。
注意,以上代码仅为演示语法,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我们还可以结合扩展函数和扩展Lambda:将一个扩展Lambda作为一个扩展函数的参数。
fun File.run(block: File.() -> Unit) {
this.block() // OK
block(this) // OK
}
this一般可以省略,所以有:
fun File.run(block: File.() -> Unit) {
block()
}
还可以结合Kotlin的“expression body”:
fun File.run(block: File.() -> Unit) = block()
在调用的时候,可以再结合一下Kotlin的Lambda参数语法糖:
fun main(args: Array<String>) {
val file = File("./save.log")
file.run {
if (!exists()) createNewFile()
}
}
这相当于是给File类提供了一个run的工具函数,它可以把一个Lambda应用到file对象。
请读者确保自己能读懂以上代码,它用到了很多Kotlin的(比较)高级的特性:
- 扩展函数
- 扩展Lambda
- Lambda作为最后一个参数的简化写法
到这里就结束了吗?
不,你可能已经想到了另一个JVM支持的特性,它和扩展结合起来能做到更优美。
还记得吗?这是JVM很早就引入的一个特性。
泛型。
泛型扩展
首先考虑如下代码:
fun <T> runWith(receiver: T, block: T.() -> Unit) {
receiver.block()
}
这个函数用泛型抽象了一个“runWith”的概念,也就是说传入一个对象和一个扩展给该对象的类型的Lambda,然后在这个对象上调用这个Lambda:
我们再结合扩展:
fun <T> T.run(block: T.() -> Unit) {
block() // OK
this.block() // OK
block(this) // OK
block.invoke(this) // OK
}
上面展示了四种截然不同但是完全等价的调用block的方法,读者在抄代码的时候请只保留一个。
这个run变得更玄学了,可以直接在任意类型的任意对象上调用run方法了:
fun main(args: Array<String>) {
Random().nextInt(200).run {
if (this <= 100) println("smaller than 100, or equaled.")
else println("bigger than 100.")
}
}
还记得吗?接收Lambda对象的函数是被建议写为inline的:
inline fun <T> T.run(block: T.() -> Unit) {
block()
}
这样省去了Lambda传递的开销,和朴素写法就完全等价了。
所以亲爱的读者,还记得之前提到的集合框架多出来的fold方法吗?这是内置在Kotlin标准库的扩展函数。
Kotlin的标准库,基本由扩展函数组成。它通过扩展,结合Java标准库本身已经有的一个非常强大的集合框架, 通过打包后仅仅700kb的jar作为标准库,却非比寻常的强大。
我们来看看其它JVM语言的做法:
相比之下,Kotlin这种做法是非常友善的(inline零开销,完美利用rt.jar,而且可以随心所欲地扩展)。
关于扩展是否会污染原库的讨论
曾经Kotlin社区有人询问过关于扩展函数是否会污染原库的问题。
JetBrains显然考虑到了这点,他们通过IDE插件将两种方法高亮成了不同颜色,完美区分了普通方法和扩展方法:
如果你是IntelliJ IDEA用户,那么应该早就注意到这一点了。
缺省设置是黄色,可以在这里调整: